中國未來10年:“擁抱變化、堅守不變”
- 分類:趨勢洞見
- 作者:盛景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發布時間:2023-02-20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對于中國而言,2023年注定是歷史性的一年。這一年,我們走過了3年的新冠疫情。這一年,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這一年, ChatGPT掀起驚濤駭浪,不亞于互聯網或個人電腦的誕生。一系列大事呈現于2023年初,都在證實著一個重要判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3年2月16日,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研究院院長、盛景嘉成母基金創始合伙人彭志強進行了一場主題為“2023與中國未來10年”的線上直播。
中國未來10年:“擁抱變化、堅守不變”
【概要描述】對于中國而言,2023年注定是歷史性的一年。這一年,我們走過了3年的新冠疫情。這一年,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這一年, ChatGPT掀起驚濤駭浪,不亞于互聯網或個人電腦的誕生。一系列大事呈現于2023年初,都在證實著一個重要判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2023年2月16日,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研究院院長、盛景嘉成母基金創始合伙人彭志強進行了一場主題為“2023與中國未來10年”的線上直播。
- 分類:趨勢洞見
- 作者:盛景
- 來源:中國證券報
- 發布時間:2023-02-20
- 訪問量:0
對于中國而言,2023年注定是歷史性的一年。這一年,我們走過了3年的新冠疫情。這一年,全面注冊制正式落地。這一年, ChatGPT掀起驚濤駭浪,不亞于互聯網或個人電腦的誕生。
一系列大事呈現于2023年初,都在證實著一個重要判斷: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歷史不是黑白的,而是彩色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體的,我們要有大歷史觀。企業日常的經營非常艱辛,沒有大歷史觀,會導致我們困在具體的瑣碎事物中。
我們要如何“擁抱變化、堅守不變”? 全面注冊制已經落地,我們應該如何抓住未來,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未來10年,數字經濟、產業互聯網、元宇宙、ChatGPT又會扮演何種角色?
2023年2月16日,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研究院院長、盛景嘉成母基金創始合伙人彭志強進行了一場主題為“2023與中國未來10年”的線上直播。彭志強管理VC股權投資基金規模超過130億,其中涌現出超過210家上市公司,其中直投超過12家,投資了國聯股份、康龍化成、完美世界、分眾傳媒、德方納米、匯通達等眾多明星項目。
本次直播主要回答了如下問題:
1、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未來10年哪些“變量”與“不變”必須關注?
2、 全面注冊制的落地,對中國企業產生哪些影響?創投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會產生哪些變化?
3、如何看待ChatGPT、AIGC和元宇宙之間的關系?目前產業元宇宙有哪些發展機會?
4、 產業互聯網六大典型模式是什么?
5、 如何看待后疫情時代的消費產業機會?
6、 如何看待碳中和未來十年的發展?
7、 人口負增長下,如何看待人口數量和結構的變化,老齡化時代會有怎樣的機會?
以下是對話全文,enjoy~
01
“擁抱變化、堅守不變”,
是駕馭復雜事務的必然要求
問:世界處于不斷變化之中,企業經營就是抓住重大變量,您認為未來10年有哪些重大變化必須關注?
彭志強:作為企業家和創業者、投資人,一定要首先關注“變量”,依托變量來決策未來的商業模式、戰略規劃、組織建設。
未來有四大變化值得高度關注。
第一,國際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中國是過去二十年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但現在,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正在推動“去中國的全球化”,對中國未來發展構成了極大的變量。
第二,氣候變遷與碳中和。
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在未來幾十年將帶來140萬億元以上的巨大投資規模,對各行各業都會產生根本性的重大變化和影響。
第三,人口減少與老齡化。
最近很多銀行把房產貸款的最后還款年齡延長到80歲,引發熱議。老齡化在中國已經呼嘯而來。
第四,產業K型分化。
很多行業會強勁增長,很多行業卻開始歸于平凡,甚至處于下降通道。“選對池塘才能釣到魚”,企業家、創業者必須在向上的通道里選擇未來的戰略和商業模式。
這些變化帶來的一個共同結果是,全球供應鏈和產業鏈發生重大重構,使得全球都將處于一個中長期通脹狀態,經營成本、生活成本不斷上漲。
面對這四大重大變量,需要各位企業家和創業者在未來的十年發展當中,未雨綢繆,提前規劃。
問: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說,我們要關注未來不變的,并在不變中去投入。也就是說,既有變,也有不變。那么未來10年什么是不變的?
彭志強:做企業、做投資的挑戰體現在是否具有處理矛盾或悖論、得出辯證統一結論的能力。做投資特別強調“非共識性投資”,即要在一些非共識項目上進行投資。因為如果所有投資機構都看好這個項目,就是“共識性項目”,這時候公司的估值已經被抬高,往往就沒錢可賺了。
但是對于“非共識性”項目,在公司投委會里要形成共識,在出資人LP里要形成共識。在投資這個項目之后,它的下一輪融資、或者未來走向二級市場提升估值時,則要形成更大范圍的共識,投資時是一個“非共識性項目”,但在投后必須要形成更多投資機構的“共識”,即認可。
因此,在不同的視角、不同的維度、不同的層面、不同的時間節點,非共識、共識看似是矛盾的、沖突的,但如果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更大的格局觀察或思考的時候,又是辯證統一的。
我前面講了四大變化,這些重大的變化構成了企業經營的重大變量,通過重大的變量來影響企業的商業模式和戰略規劃。但與此同時,也要“堅守不變”。
既要“擁抱變化”,又要“堅守不變”,這看似是一組悖論,但其實是辯證統一的,當然,這是企業經營和決策的難度所在,也是價值所在。
在我看來,未來有三大“不變”。
第一,企業經營的本質不變。
企業經營的本質就是“創造客戶價值”。一個企業在2023年也好,在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也好,企業之所以能夠存在、之所以能夠良性增長,本質都在于創造客戶價值。
紛繁復雜的變化之下,希望企業家、創業者能將99%的時間花在客戶身上,1%的時間花在競爭對手身上。將90%的時間用在研究客戶需求上,10%的時間用于產品開發上。通過提高客戶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最終獲得長期競爭優勢,構建以客戶價值為核心的“護城河”。
第二,堅持科技驅動不變。
科技創新引領產業變革,這使得全球經濟進入深度調整,也日益凸顯了科技創新的重要性,科技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從全球發展來看,20年前,全球市值前10名的企業多是能源、金融行業,而當下科技已然成為驅動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源,帶來了全新的范式轉變和商業模式進化。目前,全球市值前10的企業已有9家是科技巨頭,前5名中更有4家科技巨頭。
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8,450億元。2021年,華為的研發費用支出是1,427億元, 約占全年收入的22.4%。這是華為能夠堅持下來的底層邏輯。
第三,堅守中國國運不變。
著名投資人巴菲特曾經說:“查理芒格和我高興地承認,伯克希爾過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該被稱為‘美國順風’的產物,在未來77年,我們的主要收益幾乎肯定將來自‘美國順風’”。
2021年中國的GDP已經上升至美國77%;按社會平均購買力評價,中國在2018年已經超過了美國。對于在大國里生存和創業的企業來說,必須依托所在Home Market(本土母市場)的國運。而中國14億勤勞聰明智慧的中國人,是中國大國國運的基石。
“擁抱變化,堅守不變”,這是一個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駕馭悖論、駕馭矛盾事物、實現辯證統一的能力,是實現成功必須要具備的思維方式。
02
全面注冊制對創投機構和企業發展
帶來全新機遇與挑戰
問:全面注冊制的落地是中國資本市場的進一步深化與擴展,您認為全面注冊制對于中國的企業、產業有怎樣的影響,會帶來怎樣的紅利?
彭志強:全面注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今年開年以來最大的事件。但關于注冊制對中國未來的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產生的巨大影響,大多數人還是重視或者認識不夠。
第一,從宏觀頂層視度來看,全面注冊制背后是中國將進入從房地產驅動轉向權益性資本市場驅動的新時代。
“全面注冊制”推進的背景是中國房地產業正處于長期下行周期,人們的財富配置將從房地產財富占比2/3逐步轉移到金融資產占比達到2/3,而金融資產中主體將是權益性資產(股票和股權等),這將是一次歷史性的重大變化。
美國民眾金融資產占總資產比重約2/3,房地產資產占比僅1/5。在金融資產中,權益性資產占總資產比重超過50%,債券(國債、公司債等)約16%。
全面注冊制,不僅僅是中國資本市場重大改革,也是中國宏觀經濟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背后是中國經濟將從房地產驅動轉向權益性資本市場驅動的時代背景,將是中國資本市場支持實體經濟、支持創新發展、建設創新強國的重大制度保障。
第二,全面注冊制對于創投行業尤其是對于LP出資人而言構成重大制度性利好。
創投行業尤其是其LP出資人,最大的痛苦在于退出制度的不可預測。
中國資本市場歷經多次IPO暫?;蚍啪?,行政性調控色彩頗為明顯,甚至多年來二級市場“談注冊制色變”,IPO速度稍一加快,二級市場就“先跌為敬”。
“全面注冊制”將根本性淡化發行環節行政性干預色彩,逐步將發行環節主導權交還市場,實現市場化主導的新格局。全面注冊制將加速人民幣基金在資本市場退出效率,形成LP退出制度的可預期性,提升LP資金的流動性和資金使用效率,從而形成創投業更加良性的循環,最終推動更多民間資本投資創新創業,為創新企業注入活力。
第三,注冊制的終極決戰是“退市常態化”。
觀察美股市場的歷史退市情況,2017年多倫多大學克雷格·多伊奇教授在《金融經濟學》雜志發表的對美國股市退市制度研究文章中的數據顯示,從1975年至2012年的38年間,美國三大股市(NYSE、NASDAQ、AMEX)IPO總計為15922家,退市總計為17303家(含并購及主動退市),也就是說這38年間美股年均IPO公司數為419家,年均退市公司數為455家,退市公司數量大于IPO公司數。
最近十年來,美國股市新上市企業和退市企業數量基本平衡,因此,美國不存在上市排隊堰塞湖現象,企業上市、退市都非常市場化,簡單、高效。
中國資本市場走向全面注冊制的挑戰之一是要紓解當前依然存在的IPO堰塞湖。根據中國證監會、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官網最新數據統計,目前IPO信息披露在審企業共計865家,依然是近千家企業在排隊的現象。只有加快劣幣型企業退市,讓“殼”價值盡快趨于零,才能形成資本市場自主的新陳代謝。
因此,中國A股亦應逐步形成:全面注冊制、企業上市與退市通道同樣順暢、上市與退市企業大致平衡的正向循環。只有退市常態化,通過不斷過濾的市場評估機制,讓好公司留下來,劣公司被淘汰,才能達到優勝劣汰、新陳代謝的制度性目的,反之可能還會存在堰塞湖,或者事實上發行周期比較長,依然會影響或延緩好公司借助資本市場快速發展。
第四,全面注冊制將對創投機構產生深遠影響,中國VC/PE行業將進入新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注冊制帶來的一二級市場倒掛將是一個長期結構性的問題。要想獲得期望的良好收益,投資階段必須要更加前移(即真正“投早投小投科技”),賦能階段必須要更加后移(即對上市公司價值持續增長進行長期有效賦能)。那些具備向前投資和向后賦能的專業投資機構才可能成為注冊制的贏家。
15年長期賦能能力建設的積累,擁有早期投資和長期賦能雙重能力的盛景,將借助全面注冊制的利好迎來發展的春天。
第五,偉大公司高成長紅利與退市公司高風險并存,“殼”價值漸趨于零,二級市場投資者投資邏輯將發生根本性變化。
過去ST重組股受到很多投資者熱捧,但是在注冊制之下,上市容易,退市風險越來越大,“殼”價值非常小,日益趨近于零。
對于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不能再抱著投機的態度參與投資,必須深入研究行業、企業,選擇真正具備長期成長性的公司進行長期持有,才可能提高投資勝率。短期炒作、頻繁買賣的所謂傳統“炒股”邏輯難以為繼。
注冊制意味著更多企業更早更快地上市,過去上市公司普遍上市晚、上市后增長即放緩,如今,一批注冊制下上市的優秀企業上市更早更快、上市后依然能保持快速快速增長,對于眾多優秀企業,上市才是真正發展的起點。因此,優秀企業高成長的紅利將不再是一級市場的專屬,二級市場也有望分享優秀企業高成長的紅利。眾多知名科技公司的發展歷史表明,在公司創立的20年時間內,前10年其價值創造僅為4%,后10年創造了96%的價值。
二級市場投資將出現越來越多一級市場投資特征,即專業性門檻越來越高,持股周期將顯著拉長,有效收益更多來自于企業的內在價值成長。
第六,于企業而言,不能實現持續高增長的企業不再適合上市。
企業必須要建立起一個基于10年、20年的長周期可持續增長邏輯,才值得走向資本市場。否則就應該踏踏實實做一家賺錢的公司,或者賣給上市公司,這其實也是非常好的選擇。
對于中國的宏觀經濟改革、創投業、二級市場、創業企業來講,全面注冊制帶來的影響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希望對各位創業者和投資人有所啟發。
問:全面注冊制到來后,要建立長期的增長機制,上市成為發展的新起點,這也對投資機構提出了新要求,從您的角度看,您認為創投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是什么?
彭志強: 每一位企業家和創業者都是你所在企業的最大投資人,因為你把你的金錢、時間都投資進去了。所以要學會用投資人的視角來觀察、評價、思考企業未來路在何方,應該怎么發展和規劃。
盛景作為一個研究型賦能型的投資機構,一直在思考、研究、總結、提煉。我認為中國的創業投資有四個典型趨勢:
第一,注冊制正在帶來根本性的變化。賦能階段全面后移,投資階段全面前移。
第二,賽道正在進行K型分化。
站在大歷史視角來看,我們所處的產業正在發生典型的K型分化。
一部分賽道和領域是強勁上升的狀態,而另外一部分的賽道和領域是屬于平緩或下行的狀態。包括消費互聯網、K12學科教育、互聯網金融、文化娛樂、美股中概股等,也包括在過去二十年一直是中國最大紅利獲取者的房地產領域,甚至以房地產作為底層資產的信托理財也變成了財富吞噬黑洞。
在這些領域的創業者或投資人,過去幾年可以說喝口涼水都塞牙,非常郁悶痛苦,財富受到了很大損耗,信心也受到了嚴重打擊。
但與此同時,另外一些賽道則高歌猛進。新能源、新材料、半導體芯片、專精特新等都非?;馃?;數字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在數字經濟的大范疇里,既有中國特色的信創產業,有產業互聯網、產業數字化等超級大賽道,也有正在處于發展前期的產業元宇宙,還包含最近火得出圈、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醫療健康則是老齡化和注冊制最大的受益領域。
同時,較之美股中概股,A股的資本市場在全面注冊制的推進之下,正迎來一個歷史性的機會。我預判未來中國的資本市場大概有100萬億新增市值。
2021年,美國GDP為23萬億美元,2022年10月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市值總和約34萬億美元,美國“巴菲特指標”,即資本市場市值與GDP的比值,約為148%。2021年,中國GDP為114萬億人民幣,2022年10月A股上市公司市值總和約90萬億人民幣,“巴菲特指標”約為79%??紤]中國GDP未來10年以5%左右的水平穩定增長,至2032年GDP約186萬億人民幣,即使資本市場對GDP比值僅按100%計算,A股資本市場仍有約100萬億人民幣左右的增量空間。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新增財富總量。
選對池塘釣到魚,作為企業家和創業者,一定要向K型向上的曲線努力邁進;作為投資人,一定要在K型向上的賽道上進行投資布局。選擇決定命運,賽道正在出現K型分化,對于每個創業者也是如此。
第三,創新創業的組織形態正在發生質的變化。
2015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時期,大學生創業遍地開花。過去的五六年,科學家創業又成為了一個比較典型的業態,雖然有不少成功案例,但科學家創業的失敗率很高,因為他們相對來講對商業化并不太擅長。此外,從國家層面來講,科學家創業,把科學家都變成企業家,算國家的大賬,這未必劃得來。
因此,產業公司、創業者、科學家或者技術專家、專業賦能服務機構“四位一體”的聯合創新創業模式,實現了“大手拉小手”的融通式創業,大家攜起手來,取長補短,發揮各自的優勢,把每一方的“隱性資產”最大化,把每一方的“隱性負債”最小化,可能是產業創新時代主流的創新創業新范式,這也是盛景倡導的CIC產業孵化模式。
K型曲線向上的賽道領域都有典型的產業創新特征,產業公司可以發揮龍頭作用,發揮產業老炮的引領作用。同時,需要有科學家和技術專家參與其中畫龍點睛,發揮技術、科技的驅動作用。具體的創新企業經營行為則需要由專業的創業團隊全身心、專注地干;至于頂層設計、戰略賦能、資源整合、資本則需要有專業的賦能機構支持。
這樣一種創新創業的組織形態是更高確定性、更高成功率的一種創新創業的形態,盛景也更愿意去投資這種創業企業。
第四,優質項目來源發生了變化。
未來一半以上優秀項目,將來自于上市/產業公司孵化的新企業。所以,以后基金管理人要多去投資上市公司、產業公司新孵化培育的優秀項目,而不僅僅是尋找LP出資人。
03
ChatGPT、AIGC、元宇宙
相互交融、相互促進
問:ChatGPT這個熱潮這么大,您怎么看這個事?未來ChatGPT可能會取代哪些行業或職業呢?
彭志強:我認為可以把ChatGPT類比于當年的iPhone時刻,非常震撼。雖然iPhone1.0時問題非常多,但確實代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質的變化的來臨。這也意味著今天的ChatGPT 還存在諸多問題或局限。
ChatGPT會有很多的泡沫,也存在隱私問題、公共安全監管、科技倫理等方面的挑戰,但依然可以把它當做是人工智能時代來臨的里程碑事件。站在今天這個大的歷史時點上,我相信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了,值得企業家、創業者和投資人高度關注。
我認為,假以時日,以ChatGPT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將會在很多行業逐步產生重大的影響,使得全球的生產率得以進一步提高,將會加速機器人、元宇宙等科技創新的更快落地。
在這個過程中,中美科技差距也進一步被拉大,中國企業任重而道遠,解決卡脖子的問題,要有緊迫感。無論是創業企業還是投資人,都應該站在科技浪潮中,不要被時代所淘汰。
原來大家以為機器人首先替代的可能是體力勞動,但是ChatGPT首先替代的可能是白領的工作,比如編寫程序、媒體內容生產、市場研究、金融分析師等分析類工作、教育類工作等工作。AIGC不僅在文字層面,未來對圖像、音頻、視頻都有自動生成的能力,會對百行千業產生更為全面、深刻的影響。
未來ChatGPT會替代很多職業,當然也會產生一些新的就業。辯證來看,人工智能可以延長老年人的工作長度,緩解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壓力。未來人類可能更多是在具有想象力、創造力的工作上發揮價值,利用好新技術、新工具來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
我們表面談的是工作、是職業,其實背后談的是企業和創業。未來怎么樣利用這些新技術和新工具創業、投資,值得大家思考。
ChatGPT的推動者Sam Altman ,OpenAI的創始人,也是全球最成功的孵化器Y Combinator(簡稱YC)的原總裁。他把YC的做法放在了OpenAI的生態建設里面,現在OpenAI已經有自己的孵化器基金,投資了數十家企業,這些企業在各個垂直領域進行ChatGPT的應用和商業化。雖然從真正大模型底層來講,可能只是少數企業的機會,但在應用、商業化的維度上,人工智能會給更多的創業企業和投資人提供巨大的商機。
問:如何看待ChatGPT、AIGC、元宇宙之間的關系呢?
彭志強:AIGC (Al Generated Content)指利用Al技術來生成內容,AIGC 也被認為是繼UGC、PGC之后的新型內容生產方式,AI繪畫、AI寫作等都屬于AIGC的分支。
ChatGPT作為文字生產力工具,可劃歸到AIGC范疇;同時, ChatGPT更大的意義,是除生產力外,其對人類意圖理解、跨領域知識覆蓋、多元任務的完成,將使其成為人工智能歷史首個達到AGI(通用人工智能)能力的“超級大腦”。
元宇宙需要大量的數字內容,非人工能滿足。AIGC將作為生產力工具來推動元宇宙發展,并成為基礎支撐。AIGC還有助于破解數據瓶頸的難題,加速構建數實融合的大型虛擬世界。ChatGPT為元宇宙提供內容,同時作為人類與元宇宙的交互窗口,使得全人類有機會共同參與元宇宙建設、和元宇宙平等交互,并實時獲得反饋,拉近了物理世界與元宇宙的距離。
因為元宇宙是集大成者,可以把方方面面最新的技術進行集成和融合。未來ChatGPT、AIGC、元宇宙三者之間相互交融、相互支撐,對產業的發展形成共通合力,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
問:OpenAI有一個三部曲計劃,請您跟大家分享下他們的邏輯?
彭志強:OpenAI三部曲計劃腦洞很大,像一個現實版的“三體計劃”。
第一部曲就是大力發展AGI,讓全球生產力獲得指數級提升。注意,是生產力指數級提升。
第二部曲,就是研發可控性核聚變。AGI的大范圍運用,會消耗非常多的能源。而如果可控性核聚變研發成功,地球就再也不缺少資源了,智能和能源的邊際成本會趨近于零,AGI將滲入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第三部曲,就是實行UBI計劃。所謂UBI,就是指“全民基本收入”,即無條件地給普通大眾提供基本收入,不論貧富、年齡、性別,所有人都可以獲得同等數額的基本收入,以保證基本生活。奧特曼是這樣想的:AGI的大面積使用,必然會造成大多數人失業,失業的人怎么辦?通過實行UBI計劃,向所有人發送基本收入。獲得足夠生活費的人們,以后就不用工作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推行UBI計劃的錢從哪里來?“那些大公司享用了便捷的人工智能,享用了便宜的核聚變能源,所以有義務從每一筆銷售、每一次搜索、每一公里自動駕駛里程里面,拿出一部分利潤支持UBI計劃。”
聽完OpenAI的三部曲計劃,大家就知道了什么叫格局、什么叫站得高、看得遠,他們的理想確實是星辰大海,值得我們中國創業者和投資人深思。
04
產業互聯網催生新商業文明
問:產業互聯網在當下是投資熱點,特點是盈利模式清晰,更是盛景優勢領域。盛景投資了國聯股份、匯通達等知名上市公司,那么請問您怎么理解看待產業互聯網?
彭志強:產業互聯網是當下看得見、摸得著的超級賽道,投資機會和創業機會巨大,是中國這樣一個巨大存量經濟在未來發展的現實機遇。盛景一直在產業互聯網/產業數字化賽道里布局,總結提煉了六大典型模式。
第一種是以 A 股上市公司國聯股份為代表的工業品電商,即需求驅動的b2f 反向供應鏈創新模式。
它是由產業互聯網平臺匯聚小 b 的訂單再面向上游廠家采購。相比貿易商數字化,國聯股份(603613)開創了一種新模式,反向供應鏈模式,從下游的工廠和經銷商拼單集采,然后再向上游團購,等于把拼多多模式用在了工業原材料領域,這一市場空間未來有近 10萬億元,誕生幾家千億級公司很正常。我們最近還投了一家 MRO 電商的公司,反向供應鏈模式是可以在工業多個細分領域復制的創新模式。
第二種是以匯通達、樂飲為代表的消費品產業路由器,即 c2b2f 模型。
是一種通過賦能和連接小 b(小商戶)最終觸達到 c(消費者)的商業邏輯。
第三種是面向中大型企業的 SaaS 模式。
在中國只有面向中大型企業的 SaaS 模式才有機會,通過數字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而 SaaS 的特點與小微企業的特征并不匹配。
廣聯達、明源云,盛景所投資的和創科技、云生集團等,都是面向中大型企業的SaaS賽道上跑出來的優秀企業。
第四種是物聯網AIoT+SaaS模式。
在工業互聯網領域,以物聯網+SaaS模式,未來可能會在各個細分市場都會有優秀的公司跑出來。盛景2022年投資的“暖流科技”,利用AIoT技術,實現供熱精細化運營,可實現15%-20%減碳目標。這是一個以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驅動的智慧能源“AIoT+SaaS”平臺。
第五種是類貝殼的ACN協作網絡模式。
主要應用在對專業人才依存度較高的專業服務領域,需要利用貝殼這種協作共享機制,未來在很多領域(比如房地產經紀、保險經紀、獵頭經紀等)都是可以復制的。
第六種是類日本7-11強賦能的連鎖加盟方式。
中國的連鎖化率比較低,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在各行各業對小b(商戶)進行強賦能,實現利潤共享、風險共擔的低摩擦產業共同體將成為巨大的商業機會。
我認為產業互聯網有三大重大意義,很多的創業者、投資機構、政府對產業互聯網的重大價值重視程度遠遠不夠。
第一,產業互聯網是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解決方案。
未來,中國的經濟從6-8%的高速增長,降到4-5%的中速增長,甚至要到低速增長,不能再靠總量增長,而是靠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是“降本增效”,而產業互聯網的內核就是“站在產業鏈高度推動降本增效”。
第二,產業互聯網是產業集群的2.0。
過去20年,產業集群是中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凡是產業集群做得好的地方,地方經濟一般就有活力。產業集群1.0是線下的物理空間的集聚,未來產業集群2.0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支持,基于共享和賦能思維,幫助整個產業鏈上下游與各個利益相關者基于存量整合共享,形成全國或全球范疇的銷供產一體化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這就是產業集群2.0,產業集群的升級版。
第三,產業互聯網是“共同富裕”的國家級解決方案。
產業互聯網平臺鏈接了少則幾千、多則幾萬家中小微企業,幫助供需兩邊高效對接,讓每一個上游或者下游的小微企業利潤提高、成本降低,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最優路徑。
05
元宇宙是數字化轉型的
高級階段和長期愿景
問:元宇宙也是產業互聯網、數字經濟不可或缺的部分??梢哉f,元宇宙是產業互聯網轉型的高級階段,您認為目前產業元宇宙有什么發展機會?
彭志強:元宇宙包括產業元宇宙和消費元宇宙。在中國最大的機會是產業元宇宙,消費元宇宙則需要觀察國家監管政策,當然,海外市場存在較大發展機遇。
工業元宇宙是工業互聯網(工業數字化)的進階階段,工業互聯網更強調工業系統與其他物理硬件的聯網,設備、整個車間、產業鏈上下游的全面連接,工業元宇宙則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強化物理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聯動,最終形成全沉浸式、全要素、全體驗的全新形態。
元宇宙這個詞有好有壞,好的地方是大家一聽這個詞,眼前一亮、激發人心;缺點是大而無形。盛景對元宇宙的定義,元宇宙(尤其是產業元宇宙/工業元宇宙)是數字化轉型的高級階段和長期愿景。
談元宇宙,核心還是談場景。產業場景包括會展/營銷、醫療、金融、軍事、交通、建筑、體育等等,其重中之重的核心場景是泛工業場景,如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
產業元宇宙是產業數字化的新機遇,盛景希望未來把優秀的元宇宙技術創業公司,或者是解決方案公司,和有場景的產業公司能夠深度融合起來,甚至共同聯創和孵化新的項目和企業,真正把產業元宇宙落地與推進。
06
消費領域:機會依然眾多
問:聊完數字經濟,咱們再來聊聊眼前的消費產業。消費是經濟總量的核心構成部分,2021年最終消費支出占GDP的54.5%。疫情放開后,我們看到,消費開始復蘇了,您怎么看待后疫情時代的消費產業變革?
彭志強:從宏觀面的角度來講,消費今年肯定會強勁反彈。但創業者也要特別注意中途依然可能面臨第二波、第三波的疫情挑戰,不要沖得太猛,尤其直營門店這種重資產的投入還是要特別謹慎。
中期看,未來兩三年,是否能夠延續今年強勁的反彈或者說持續的高增長,還是要看消費信心是否恢復。目前老百姓都在報復性儲蓄,或者說把錢從房產、理財里撤出來進到存款,這背后反映的是消費者信心和對收入預期還是存在不確定性。
從長期來講,我依然看好消費是一個有強大支撐的大賽道。今年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擴大消費內需”。但消費的前提是消費者得有錢花,因此未來十年怎么提高國民收入在GDP當中的占比,才是關鍵。房地產和消費是此消彼漲、互相爭奪資源的對沖關系,中國資本市場將替代房地產市場成為國民經濟財富增長的發動機,對促進消費有積極作用。
近期流傳的注冊制行業引導對消費領域不友好,雖未經證實,但對此持保留意見,因為科技創新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生活更美好,對消費領域企業上市不應有偏見。
至于消費領域的機會,第一,中國人口數量巨大,消費分級現象顯著,高端人群(奢侈品)、中產階級、中低收入人群,各個消費層都醞釀巨大機會。其中,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高性價比產品/服務是足夠巨大的新藍海。另外,過去中國是通過貿易、層層批發的方式走向全球市場,全球貿易占比相當驚人,未來會逐步變成品牌化、直達全球消費者,全球化出海的新模式是未來二十年的長期大機遇。
第二,從未來十年來看,我非??春迷谙M領域強賦能強管控的加盟模式。
增量時代是直營優先,存量時代是加盟優先。時間是直營的敵人,加盟的朋友。直營一開始效率高,但它是規模不經濟的,效率會越來越低。所以平臺要做有規模效應的事,包括研發、營銷品牌建設、供應鏈等等。具體到開店的動作,它是規模不經濟的,應該交給小老板去干。
盛景參與投資的挪瓦咖啡(NOWWA )增長非常強勁,即使去年受到疫情的沖擊,企業也從1.0的店中店成功轉型升級到了3.0專營店,通過強賦能加盟連鎖的方式,在全國快速擴張和發展,今年預計會達到兩千家門店,在三四五線城市會成為領跑者,未來可能是一家萬店連鎖企業。在中國瑞幸咖啡已經戰勝星巴克,挪瓦在三四五線城市可能會成長為一個小瑞幸。
可見,通過強賦能的加盟模式,擴張到中國龐大的下沉市場,機會非常之大。
第三,未來用To B的模式做消費領域的產業互聯網模式機會巨大。
為烘焙店提供原材料、為咖啡連鎖企業提供包裝材料,目前已有幾十家已經上市或正在準備申報上市的企業都屬于這種2b的產業互聯網模式,在消費這個數十萬億的超級大賽道里,這類2b的產業互聯網模式的確定性強、市場空間大。
第四,通過抖音起盤,線下全渠道銷售,可能是品牌發展的基本邏輯。
如果純在線下做,可能起盤比較難;在抖音這種平臺上起盤很快,但如果不能到線下全渠道甚至不能決戰線下,早晚會被抖音快手等平臺收割。所以未來要做品牌,也要在線下用產業互聯網的方式做大、做強。
07
碳中和將替代房地產
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
問:中金報告認為,新能源產業投資規模達到139萬億,您怎么看待新能源產業未來的發展?
彭志強:一個大的判斷是新能源碳中和在十年后會逐步替代房地產,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核心產業,這件事情無論是從客觀上的硬約束,還是主觀上的主動戰略選擇,都存在巨大的機會。
碳中和對中國的挑戰在于,傳統的增長模式會遇到巨大的挑戰,高污染、高排放的行業可能會被停業,可能因為環保成本劇增無法繼續維持經營或盈利下降。但同時,也是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的巨大發展機遇,這可能是未來十年、二十年最重大的投資機會。此外,這也是減少中國被石油美元綁架的必由之路。
減少化石能源、增加清潔能源已經是中國主動的戰略選擇,涉及能源、交通、工業、建筑等重點行業,商機巨大。
中國約100億噸二氧化碳的年總排放中,發電和供熱約占45億噸,建筑物建成后的運行(主要是用煤和用氣)約占5億噸,交通排放約占10億噸,工業排放約占39億噸。但電力/熱力生產過程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其“賬”應該記到電力消費領域頭上,這45億噸二氧化碳中,約29億噸最終也應記入工業領域排放,約12.6億噸應記入建筑物建成后的運行排放。
為什么講這些?其實就是告訴大家商業機會、投資機會在哪里。
我國工業排放約占總排放量的68%,如此之高的占比在所有主要國家中,也是絕無僅有的,這是我國作為“世界工廠”、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出現壓縮式發展等因素所決定的。同時,我們看到建筑的碳排放量達到了17.6億噸,這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前段時間我們和一家我們所投資企業在探討,定位于“建筑碳中和領域最大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未來很值得期待。
08
老齡化下中國可能迎來
高質量人口紅利
問:人口是一切產業的基礎和源泉,去年出現了61年來首次人口凈增長為負,對于人口數量、結構的變化,您認為未來會有怎樣的機會?
彭志強:人口減少和老齡化是大家爭論和分歧比較大的話題,但既然已經不可逆轉,從創業和投資角度,我們永遠要思考能在其中把握什么樣的機會。
從老齡化的角度來看,首先,醫療健康行業是個非常巨大的、長周期的商業機會和投資機會。毫無疑問,醫療健康是老齡化時代創業、投資的超級黃金賽道。
與此同時,伴隨老齡化時代來臨所產生的老年人文娛生活、營養、智能陪伴機器人等都是巨大市場。但目前這類創業項目的優質供給還非常匱乏,所以存在巨大的創新創業機會。
關于國運,有人認為,老齡化之下中國經濟會出問題,會陷入和日本一樣的尷尬局面。中國政法大學的楊帆教授曾提到過這樣一個觀點,中日老齡化有相當大區別,中國的老齡化是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口退出市場,這些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對比較低,而日本老齡化則是一批最優秀、敬業、有雄心壯志的勞動者退出市場。我個人覺得這個觀點值得深入分析研究。
有一組數據:中國勞動人口中,22-60歲群體中的大學生數量在持續增長。2020年大約是1.3億,2030年會達到2.1億,在2050年前后會達到總數3億的大學生,數量接近當下美國的總人口,更是日本當下人口的2.5倍。這批高素質的大學生未來會成為勞動人口的主體,他們教育程度、知識水平等比現在退出勞動力市場的人高出一大截。
因此,中國有望獲得高素質人口帶來的工程師紅利對沖老齡化壓力。而ChatGPT等人工智能、人型機器人等可能會延長老年人口有效勞動的周期。綜合以上,中國是不是一定會像日本一樣,陷入老齡化所帶來的經濟衰退或沖擊,未必那么悲觀。當然,對于大力鼓勵生育計劃,我非常支持。
與其抱怨、等待老齡化沖擊,不如把握機會、做出積極主動地應對。對每一位創業者和投資人來講,在任何的挑戰面前,都要堅信危險與機遇永遠并存,要能夠從危險當中、挑戰當中看到新的機遇。
寫在最后
2023是充滿了希望、動力但同時也是不確定性加劇的一年,各位企業家、創業者、投資人應該站在2023年這個時點,用未來十年的視角,從未來看現在、從宏觀決策微觀、從資本看業務、從現象看本質,擁抱變化,堅守不變,思考企業如何邁向未來十年。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