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瓷材料宋錫濱:新材料向“新”而行——論道創新,求索正心
- 分類:趨勢洞見
- 作者:盛景
- 來源:盛景嘉成母基金
- 發布時間:2022-12-26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是以材料命名的,比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一個時代,一代材料,一代產業,材料革新是驅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基礎。
如今,材料是我國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眾多行業都有支撐作用。
新材料企業如何讓創新驅動未來?新材料產業的投資機會有哪些?新材料賽道創業的“正心”之道是什么?
國瓷材料宋錫濱:新材料向“新”而行——論道創新,求索正心
【概要描述】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是以材料命名的,比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一個時代,一代材料,一代產業,材料革新是驅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基礎。
如今,材料是我國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眾多行業都有支撐作用。
新材料企業如何讓創新驅動未來?新材料產業的投資機會有哪些?新材料賽道創業的“正心”之道是什么?
- 分類:趨勢洞見
- 作者:盛景
- 來源:盛景嘉成母基金
- 發布時間:2022-12-26
- 訪問量:0
歷史上每個時代都是以材料命名的,比如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一個時代,一代材料,一代產業,材料革新是驅動人類文明前進的基礎。
如今,材料是我國的基礎性、戰略性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眾多行業都有支撐作用。
新材料企業如何讓創新驅動未來?新材料產業的投資機會有哪些?新材料賽道創業的“正心”之道是什么?
本期盛景大咖談,國瓷材料創始人、首席技術官宋錫濱帶來了重磅分享,這也是“盛景2022百場直播系列”中的第86場直播。
以下為精華內容整理,enjoy ~
01
中國新材料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2021年全球新材料產業規模大概在3.3萬億美元,預計2025年達到5萬億美元。亞太地區占全球新材料將近59%的份額,是第一大市場。
中國2021年新材料產業規模是5.9萬億人民幣,每年增速在21%左右,占全球的1/4。未來有巨大的潛在機會和發展前景。
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國目前在新材料產業面臨的挑戰。
第一,在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高端材料上占比不高。比如,在先進陶瓷材料領域,2021年日本占比53%,美國26%,歐洲13%,中國不到5%。
第二,在新材料領域,我國起步較晚,做新材料的企業現在大都規模較小。
第三,雖然我國很多材料的技術突破已經實現了領先。然而,新材料產業能不能做得好,能不能應用,并不是憑借單一技術材料的突破和領先,而是要把各個技術能夠真正統籌起來。
人類所有的材料技術從來不是單一技術,而是集成技術,是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等聯合起來的技術。目前我國這方面的聯動還比較差。
第四,人才缺乏。中國產業高技能人才目前缺口達1900萬,未來可能高達3000萬,而技術聯動的人才更加缺乏,新材料相關聯動人才幾乎都在產業里,學校、研究所產生不了這樣的人,但是現在產業里的人也都不愿意做長期的研發和投入,只愿意做短期的研發,這是個長期要解決的問題。
除此之外,能把所有產業串聯起來、并給產業賦能的這一類人才也非常緊缺,而這類人才是未來中國新材料能夠提升整體地位的根本所在。
02
產業孵化要服務于高質量發展
國瓷的發展戰略是成為平臺和賦能型的企業,持續打造自己新的創新發展曲線,這與盛景提出的上市公司打造第二曲線,大企業牽頭建立產業孵化CIC模式不謀而合。
盛景提出的CIC產業孵化模式(Corporate InCubator)是一種高質量、高確定性、高能級的創新創業形態,將優秀企業(上市公司、產業集團、獨角獸公司)的產業能力等隱性資產最大化,并將大企業的戰略剛性、機制剛性等隱性負債最小化,是“大手拉小手”聯合創新創業的完美組合。
未來產業孵化會是大勢所趨,盛景做產業孵化,做了一件難但是正確的事。
新材料領域的產業孵化更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工作。產業孵化一定會為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的,做好產業孵化,有兩個路徑要做好。
首先,要把全要素打通,所謂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四鏈合一”。但哪個鏈條是本質,哪個鏈條是引導,需要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摸索和驗證。
第二,要把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試驗發展和量產打通。在國內應用研究還是非常缺乏的。
新材料孵化具有特殊性,體現在它是全要素、長周期、系統性的;需要發揮產業洞察與產業賦能的作用。
國瓷有三大平臺,分別是人才聚集平臺、產業整合平臺、技術創新平臺。我們在技術創新平臺里打造產業賦能的平臺。
國瓷的技術創新有五個定位,即產業洞察、創新引領、核心能力、基礎平臺和價值輸出。價值輸出,不是輸出單一產品,而是輸出一個產業。
國瓷的研發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設備研發、工藝研發,產品研發、檢測研發。產業賦能是全要素的賦能,而且在研發立項的時候同時進行聯動。每次去研究1-2產品的時候,一定要先研究整個產業,以產業輸出為邏輯才能更好地做好產業孵化。
03
研發要有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管理和人到底什么關系?人是本質,管理是底層邏輯,兩者相輔相成。
研發管理和其他的管理不同,研發管理是以能力為基礎,以人作為載體的思想和邏輯的本質分割線,而其他管理是以過程為基礎,以事為載體的流程和系統的本質分割線。研發管理的經驗和組織邏輯,很難推廣和復制。
研發以能力為基礎,所以研發部門要承載能力,用項目來拉動部門管理能力,來承載管理結果。所以管理研發一定是強矩陣的項目管理,并最后把成功模式變成組織邏輯沉淀下來。
國瓷的價值研發系統有三大共性:研發價值(消除浪費)、創造價值(加速研發)、價值管理(強矩陣項目管理、24小時研發、研發準備金等)。
第一,研發價值(消除浪費)。比如研發中存在采購浪費,采購往往要貨比三家。但研發最大的風險不在采購上,而是在正確的方向上,所以量很少的,特殊的完全沒有必要都要貨比三家,在一定的額度范圍內項目經理指定就夠了。
第二,創造價值(加速研發)。本質分割法、應用關聯法、拓序研發法都可以加速研發。
本質分割法,任何研發都有一到兩條主線,在主線里面找到影響成敗的關鍵點,把主要精力放在關鍵點上,研發至少節省一半以上的時間。
拓序研發法,研發存在蹺蹺板原理,一個指標好了另一個指標就壞了,因此,需要找到兩個指標的支點,調整或者提高支點或許是最好的辦法。
第三,價值管理。要有強矩陣管理的模式,要有24小時研發精神。研發沒有彎道超車,只有循序快進,要做到別人在走你在跑,別人在跑你在飛,別人睡覺你不睡覺。這是一種創新奮進、勇往直前的精神。
研發管理者必須有三個認知:專業認知、研發認知、管理認知。專業認知和研發認知維持的時間非常短,做研發管理的人需要一直學習,永無止境。研發管理者比研發人員更難進行尋找和培養??战狄粋€研發管理,或者一個不懂研發管理的人去管研發,從匹配度和符合度上是完全說不通,最好是能夠從本體中選拔出來,因為他了解這個產業,了解這里的文化。此外,還需要不斷培養其管理認知,才能做得更好。
研發管理者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一定要獨立思考,要有自己的想法。當然,這也不是完全隨心所欲的,要建立在成功的組織邏輯的基礎上。
研發管理者要在不停地交流過程中產生價值,思想碰撞出火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不斷碰撞的過程。
研發管理者要愿意做“鉆才”。愿意做認知深度的東西,愿意有鉆研的精神。
國瓷對研發管理者的考核分為三個維度,一是項目結果好壞;二是能力水平高低;三是形成組織邏輯多少。要把個人的能力落到組織邏輯里,國瓷研發看重傳承,例如“首席專家每年要培養繼任者”列在考核之中。
04
給新材料創業者的建議
新材料不是一個行業,而是產業,它無處不在。新材料產業的很多利潤和價值大部分體現在延伸或者關聯產業,因此,不能用“行業的思維”去做戰略、政策、管理、投資等,原有“熱點和風口”的邏輯,也不一定適用新材料產業。
隨著科技的發展、四新的演化(性能新、工藝新、應用新、需求新)、社會的驅動(產業轉移、技術升級、政策引導)等,新材料逐步從基礎化升級為多元化、精細化、高端化、綠色化。
同時,新材料具有三高三長的特點,三高即高投入、高難度、高門檻;三長即長研發周期、長驗證周期、長應用周期。
這都決定了做新材料產業需要更加深入而不能停留在表面,需要長期主義而不能機會主義,需要順勢而為而不能隨波逐流,需要價值主義而不能眼前利益。
我是新材料的踐行者,也是感悟者。
我建議新材料的創業者,堅持長期主義、尊重客觀規律。材料產業做一個產品,不是有一個配方就可以了,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實驗來積累,到了一定程度靠砸人砸錢也不可以縮短。國瓷一直在做研發復盤,我們最難的研發產品平均需要44個月,平均11個人做885次實驗,這意味著做這個產品起碼提前四年左右做準備。
其次,要打造核心競爭力或戰略競爭優勢,在差異化競爭中取勝。
對于研發者,我建議:
第一,產業界做研發和學術不同,一定要先做認知深度,再做認知寬度或者認知高度。要先做“鉆才”,把認知深度做極致了,再變成技術管理者或者轉向下一個研發方向。
第二,研發者沒有捷徑,沒有彎道超車,必須要經過120%的努力,是一個花時間和實踐積累的過程。
第三,技術的本質是一種信仰,做研發一定要有精神和信仰。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研發、創業也是如此。要相信相信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如果一開始你就認為可能會失敗,那就會埋下失敗的種子。
做任何事情一旦下了決斷,最該摒棄的就是瞻前顧后,患得患失。一定要直面困難、正視問題、放棄幻想、實事求是、奮斗到底、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05
堅守長期主義的投資理念
長期主義永遠是投資最重要理念,新材料產業投資尤其如此。如果定位兩三年,會面臨一大堆競爭對手;如果定位五年,競爭對手會少很多;如果定位五到十年,甚至十年以上,可能會只有你自己了。
此外,做新材料產業投資,投資理念和邏輯還有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重介入的時機。
材料有萌芽期、引導期,發展期、成熟期、衰落期,五個周期循環往復,被稱為材料摩爾定律。其中萌芽期和引導期占到整個生命周期的50%,發展期和成熟期40%,衰落期占10%。
如果計劃長期投資,可以在萌芽期和引導期介入。雖然這個階段失敗率相對較高,但當形成產品商業化的時候,回報率也會很高,至少是16.9倍,這是多元溢出效應。
第二,沿著產業鏈去找瓶頸點和堵點投資。
任何時候都要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怎么去投資,不能僅僅去看這個企業本身。產業瓶頸點和堵點的利潤率或者價值一定是最大的,是最具有投資價值的。
未來,新材料投資的方式是要把產業公司、投資機構、產業賦能機構等進行結合。和有產業能力的新材料龍頭合作,是大勢所趨,甚至會成為未來非常重要的一種模式。
第三,要順勢而為,關注國家的政策引導,抓住產業轉移、技術升級,政策引導帶來的發展機遇。
那么如何辨別一種新材料的投資價值呢?
首先,要看這種材料在國際和國內分別處于引導期、發展期還是成熟期。其次,要看這種新材料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要看這種新材料是應用在B端還是C端,整個迭代周期是怎樣的,有沒有長期性。比如,如果材料應用在C端,提升的是C端產品的魅力指數,使得產品成為一時的爆款,會很容易在商業的循環過程中逐步被替代。
06
“正心”,是材料人的精神
《禮記.大學》中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單的理解格物是規矩、方圓、自律、底線;致知是努力、欲望、奮斗、學習;誠意是信心、勇氣,信念,信仰;正心相當于情懷,包括格局、夢想,奉獻等。
格物最后指向正心,有正心,才能無往不正,正大光明,守正創新,走向大道。
“正心”,也是創業者文化和材料人的精神。
創業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做企業是不斷創業的過程,也就是不斷修行的過程。國瓷“以創業者為本”,每七年左右就要重新一次創業。
卓越的永遠是明天,超越的永遠是自己,拼搏到無能無力不放棄,努力到感動自己還繼續,這就是材料人的精神,也是國瓷人的精神。
當企業發展越大,問題和困難就越多??陀^面對問題,問題就會減少一半。碰到困難不可避免,一定學會面對,竭盡全力就好,至于結果能否如愿,不是自己能夠預見的。
人這一生有兩次生命,第一次生命是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生命,第二次生命是認知覺醒。
認知覺醒,就是意識到為了社會存在,自己應該有什么樣的使命;為了完成使命,應該做出什么樣的改變;在做出改變的過程中應該怎么打造自己。
我的認知覺醒是2010年前后,國瓷剛剛度過困難期。那段時間,我不停問自己:我這輩子是不是就要干這一件事?這是不是就是我的使命和追求?
生活的奧秘實際上是一種使命,一種精神,一種擔當,一種責任,一種堅持。你的人生意義是什么,你的工作意義是什么,當你特別彷徨迷茫的時候,每一次不停問自己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
我很信奉喬布斯1997年的廣告詞,他說:“只有那些瘋狂地想改變世界的人才有機會改變世界”。我就是那個瘋狂想改變中國新材料未來的人。但是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能培養更多有創業者文化、研發者文化、材料人精神的人,就會不一樣,這就是我做了9年公益訓練營的初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要做中國新材料的點火者和造夢者,通過精神傳承,為中國的材料復興夢做出我們的努力。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推薦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