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聞中心
NEWS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
>
國聯股份到底是產業互聯網平臺,還是數字化貿易商? | 盛景·圓石共創匯

國聯股份到底是產業互聯網平臺,還是數字化貿易商? | 盛景·圓石共創匯

  • 分類:趨勢洞見
  • 作者:盛景
  • 來源:盛景新經濟
  • 發布時間:2022-04-14
  • 訪問量:0

【概要描述】作為產業互聯網代表性企業的國聯股份(603613),上市后獲得了巨大的市場關注。兩天前的4月11日,國聯股份發布2021年年報:“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372.3億元,同比增長116.9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78億元,同比增長89.97%?!?

國聯股份到底是產業互聯網平臺,還是數字化貿易商? | 盛景·圓石共創匯

【概要描述】作為產業互聯網代表性企業的國聯股份(603613),上市后獲得了巨大的市場關注。兩天前的4月11日,國聯股份發布2021年年報:“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372.3億元,同比增長116.9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78億元,同比增長89.97%?!?

  • 分類:趨勢洞見
  • 作者:盛景
  • 來源:盛景新經濟
  • 發布時間:2022-04-14
  • 訪問量:0
詳情

作為產業互聯網代表性企業的國聯股份(603613),上市后獲得了巨大的市場關注。兩天前的4月11日,國聯股份發布2021年年報:“2021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為372.3億元,同比增長116.9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78億元,同比增長89.97%。”

國聯到底是產業互聯網平臺,還是數字化貿易商?對此,國聯首輪投資人盛景嘉成創始合伙人彭志強先生,在圓石沙龍分享時做了詳盡解釋。本文實錄如下:

精華速覽

“極速周轉”是b2f商業模型與傳統貿易商的核心財務差異。
凈額法,全額法,孰優孰劣?
“賦能全產業鏈”是b2f與傳統貿易商模式的根本性區別。
真正的b2f模式,既可以賺錢、也很值錢。
投資b2f,應該看哪些主要業務細節?
產業互聯網具有明確投資價值的商業模型有哪些?

01
b2f商業模型與傳統貿易商
核心財務差異在于能否極速周轉

之所以要在圓石共創匯和大家探討這個問題,是因為我們發現:談到工業品電商或者產業互聯網的時候,其實大家很難去從財務結構上區分到底誰是產業互聯網平臺,誰是數字化貿易商。

b2f反向供應鏈模型的重要價值,被太多創業者忽略。從表面看,它和f2b從工廠到下游的財務結構都一樣,但本質上,它們的經營思想、財務結構體現是完全不一樣的,有時候甚至是反著的。

所以今晚,就這個核心主題的價值,我們講好講透。

此外,我希望把今天談話的價值,延展到更多盛景的已投或者擬投企業里去。我們也盼望通過這種方式,挖掘到更多投資機會。

如果你想讓自己的企業在產業互聯網平臺上發展,無論你是剛開始創業,還是公司已進入發展成熟的階段(比如Pre-IPO階段),我們都可以投。我們擁有全階段投資的能力。在產業互聯網賽道,盛景深耕許多年,我們希望自己成為業內領先的專業機構,所以會全方位、全階段地進行投資。

盛景網聯董事長、盛景嘉成創始合伙人彭志強

簡單先給各位介紹一下盛景和國聯的過往:早在2015年,盛景就為國聯做了深度投前賦能。2016年,盛景以不到4億估值,成為國聯股份首家機構投資人;如今,國聯股份已經是一家市值400億人民幣、庫存和應收極低的A股產業互聯網第一股,盛景把握關鍵細節的賦能服務結出了豐碩果實。

國聯股份,是工業品領域里b2f反向驅動模式的典型代表。

以國聯為代表的b2f模式是這么一種玩法:平臺與供應鏈上游簽訂框架采購合同,確定最低起訂量和區間價格。然后把產品掛到APP、網站、小程序上,開始集合歸單工作。用戶在網上進行認購并支付定金,平臺確認定金后就開始“確貨“流程。此后,再跟上游簽訂正式的采購合同,與此同時,也跟下游簽訂正式的銷售合同。

那么,工業品傳統貿易的模式又是什么呢?是f2b模式,即:生產廠家將商品銷售給下游渠道商,渠道商通過渠道體系或直銷的方式,再將商品出售給需求方。

從財報表象和業務結果上看,b2f商業模式和傳統貿易商即f2b模式看起來很像:都是通過上游采購和下游銷售,實現公司賺取差價。不過,作為投資者,他的困難在于:面對一個企業,怎么區分是b2f模式,還是傳統的貿易商實現了數字化即f2b模式呢?

我們可以用數字來說明兩種模式的區別。國聯2021年年報顯示:他的存貨周轉只有0.51天,應收周轉只有2.36天,凈營運周轉只有0.96天。2020年的年報的時候,營運周轉甚至還是負數。這些數據,意味著什么呢?

數據來源:根據公司歷年財報整理

和大量B2B公司對比,國聯的周轉率和存貨數據優勢非常大。國聯極高的周轉、極低的庫存、非常低的應收賬款,意味著他的客戶多數是中小客戶,而不是所謂的大客戶。中小客戶沒有壓款的習慣,這意味著平臺資金占壓少、風險低、波動性小、ROE高。

產業互聯網平臺的毛利,本質上是一種大規模、低風險、穩定的服務費用。但傳統貿易商的毛利不是這樣,傳統貿易商承擔市場需求波動和庫存風險以賺取進銷差利潤,占用了大量資金,所以它的毛利,本質上是一種風險性收益。

對于產業互聯網平臺來說,風險小,意味著未來可擴張空間大,是一個可以高速轉起來的業務。所以,對于產業互聯網公司來講,我們認為關鍵的核心指標就是——極速的周轉,這個周轉會把很多風險問題徹底扭轉。

02
凈額法、全額法,孰優孰劣?

還拿國聯來說:有一種對國聯的挑戰,來自于財務報表上的全額法收入模式。

所謂全額法收入模式是這樣的:b端的訂單先采購,賣出產生的收入是372億,報表體現的收入是373億,毛利率并不高。與之對應的是凈額法模式,372億乘以毛利率得出的收入就是凈額法收入,使用凈額法模式,財報體現出的毛利率會非常高。

用電商作類比,全額法是將GMV作為收入(以京東為代表),凈額法類似將GMV乘以take rate作為收入(以淘寶、拼多多為代表的)。京東使用全額法,有按億計算的用戶、幾百萬個SKU,是典型的互聯網電商平臺,有哪個經銷商可以做到這樣的規模呢?

所以,還是要回歸商業模式的風險來做分析:公司是否承擔了大量庫存風險、是否有大量的資金占用,ROE的表現如何?

另外值得強調的一點是,我們現在看產業互聯網或者B2B項目的時候,會放棄投資那些沒有使用全額法的公司。為什么?我國在財務、稅務上的監管是比較嚴苛的,如果采用所謂的平臺模式,在財務和稅務問題合規性上很大可能會導致公司最后無法在A股上市。我們選擇項目的核心邏輯還是——具備A股上市可能性。公司要謀求在A股上市,采用自營法、全額法是比較容易通過的。

03
b2f與傳統貿易商模式
根本性區別在于
是否能夠賦能全產業鏈

傳統貿易模式即f2b模式,在面對變化莫測的需求時,會通過各級經商的分銷、壓貨、清庫存、囤貨、批發實現風險轉移。廠家降低了庫存風險,給與渠道的是批發價格。這個模式,代表了上游廠家和分銷商的核心利益。

當需求端無法預測、存在信息不透明時,廠商和經銷商、經銷商各級體系、經銷商和需求方之間,會存在大量的商業博弈。在日常實操中,f2b領域經常聽到這樣的詞匯:分銷、壓貨、清庫存、囤貨、批發??用晒镇_也好、威逼利誘也好、促銷推動也好,總之想盡各種辦法層層壓貨,想把庫存從自己這里推出去。

b2f模式在立場上,與以上傳統模式存在根本性區別:集合采購、拼單團購、以銷定采,都是需求端驅動的邏輯。b2f平臺首先幫助的是小b,即幫助自己的下游以相對低價穩定采購。

國聯在做鈦白粉業務時,就是從賦能小b端開始的:2015年全國只有35家鈦白粉生產企業,這些企業都是獨立采購的,我們知道,任何一家腰部以下的企業都不具備議價能力和話語權。國聯當時就把十幾家對于鈦精礦的訂單歸集成了一個大訂單,大概是15萬噸左右。最后,在全球范圍內有14個鈦資源國提出了采購邀約,最終從越南進口15萬噸的鈦精礦,供給了這些企業。

這個案例,是對上述我說的“b2f和f2b模式根本性不同”的一個很好的說明。再次強調一下:核心在于“需求端驅動”邏輯。

當充分理解需求端時,b2f還要做供給側改革?,F在國聯已經進入到云工廠階段,就是典型的從b端的需求驅動進入到了f端的供給側改革,未來還要在全產業鏈推動智慧供應鏈,降本增效。

從財務角度看,b2f模式既然是賦能整個產業鏈,就要特別觀察平臺的履約成本。

低的履約成本才能夠把更多的利益讓給小b,或者讓給最終用戶。一個項目毛利率可能有12個點,但是履約端的成本是10個點,其實扣除履約端的成本以后只剩2%的毛利率,提供給整條產業鏈的價值就非常有限。

04
真正的b2f模式
可以賺錢,也很值錢

無論是f2b還是b2f,都可以做到賺錢,這兩種模式未來也會在不同的行業同時存在。但是資本市場應該意識到:b2f是很值錢的商業模式。

先說b2f賺錢的來源,也就是利潤的根本來源。

很多企業的想法是,產業互聯網平臺前期可以少賺一點,起來把價格漲上去就賺錢了;毛利率低,將來把毛利率漲上去就賺錢了。如果只是依靠“有更強的談判能力向下游客戶漲價”的邏輯——甚至來了一點緊俏貨趕緊漲點價在戰術層面掙錢,不是真正產業互聯網平臺的價值所在,我們認為它的長期空間也是有限的。

產業互聯網業務真正的來源,是“創造增量價值并重新分配”,借用國聯潘總的觀點這么說:“利潤是向上游買出來的,不是向下游賣出來的”。

縱觀中國產業鏈,目前的無謂損耗仍然很大,例如生鮮領域,中國每年的水果損耗是5000億。單個企業“擰毛巾”空間不大,但是站在產業鏈的上空來俯視這個市場的時候會發現:產業鏈降本增效的空間,是非常巨大的。

全產業鏈降本增效,然后有了可分配利潤池以后,再在上游、下游、平臺,各個相關利益方之間進行分配,這是產業互聯網平臺利潤的一個來源。

更重要的是:隨著產業鏈不斷成熟,新品牌、新技術會有所突破。定制款、自有品牌、降低研發風險,又會持續提供價值增量。下游獲得更高性價比的產品,上游生產效率提升,行業可分配利潤池不斷增加,這是產業互聯網平臺利潤的真正來源。

然后說說,為什么b2f值得享受高估值?

b2f擴張空間是非常之大、邊界很遠,因為它是個高效運營模式,不依賴大額的銀行貸款,可以實現快速業務爆發。

從數據上說,國聯上市后每個季度都在連續增長,最近幾年同期都有90%凈利潤的增長速度。這種增長速度,應該說還是非常強勁的,就是源自于是b2f反向驅動的模型。

數據來源:公司歷年財報

除高增長以外,產業互聯網UE模型也具有可復制、跨行業的能力。如果單個b2f的UE模型健康,行業是可以橫向復制的,比如:在國聯實現穩定增長后,可以做更多的“多多”。未來,盛景跟他們合作CVC,可以投資更多的“多多”,當然也可以收購整合更多的“多多”。

在市場端,因為業務出發點是幫助小b解決問題,容易建立信任,可以低成本地在客戶端提升其它品類銷售,實現產業鏈延伸。

增速高、賽道具有復制能力,都值得享受高估值。

05
投資b2f
應該看哪些主要業務細節

除觀察財務報表的各類周轉率,我們在投資時還特別關注以下幾個主要業務細節:

1、b端賦能能力。

我們認為產業互聯網平臺在需求端也就是b端賦能上,要構建核心競爭力,這是我們最看重的一點。b2f,在f上更多體現利潤的來源,但是核心競爭力要在b上面。

國聯做了10多年的信息黃頁,收的是會員費,一個一年5000到10000塊錢,很穩定地賺錢很多年。但是讓我們做出投資決策的原因之一是:當時國聯有五六百個銷售人員,接觸積累了很多的小b,充分了解b端的業務痛點和需求。

再比如我們投資的匯通達,最新的年報披露:他們有將近3000人的地面服務賦能團隊,有觀點認為,這極大地擠占了公司的凈利潤。但是,恰恰是這三千人的賦能團隊,具有很大的隱性價值。

日本的“7-11“(備注:日本伊藤洋華堂公司所屬便利店,在2018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127位),人效是人均120萬,已經超過了阿里的人效水平,這對傳統線下行業來說,非常難得。其8000名員工中,有2500人是做門店賦能的。2500個OFC每兩周回總部跟董事長開一個會,每人回來報3個問題,2500人三個問題,就是每周7500個問題要得到解決。這一切,奠定了”7-11”超強的運營效率。

“7-11”走過了將近五十年的歷史,所以我一直說:我們盛景投資的匯通達還屬于成長早期階段,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成長。如果把它的3000人地面服務團隊的能力價值更大化地提升出來,它的增長空間還是可以期待。

b端賦能能力強,行業才能邁向低摩擦的賦能型產業共同體,減少產業鏈“牛鞭效應”,大幅壓縮浪費,提升可分配利潤池。

2、超級單品

各個行業都會關注,超級單品到底該是什么?很多企業做電商平臺,SKU就是幾十萬個、上百萬個。但是有超級單品才有規模效應,才有“集采”這種規模效應,這樣,財務指標也一定會更好。 

例如國聯,從0到1的突破,就是靠前面所說的鈦白粉案例的成功。

3、數字化投入

產業互聯網是數字經濟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科技屬性,很多投資人會關注企業在IT系統、數字化體系過程中的投入情況。

我們對企業數字化投入是這樣理解的。

首先,數字化是產業互聯網平臺的起點,但需要量力而行。如果沒有一個業務層面健康的UE模型為前提,錢全是打水漂的。這說明UE模型業務邏輯是錯的,花的所有IT投入全部得推掉重來。

到了第二階段,就應該快速發展了,這個時候UE模型已經跑出來了。UE模型關鍵變成了上規模,在電商的平臺或者交易平臺里,規模,是有話語權的前提條件。利潤如果是規模下的利潤,就有價值;如果是沒有規模的利潤,是沒有價值的,一定是有規模下的利潤,才是可持續發展。

要上規模怎么辦?得提高效率、得數字化,這個時候才有做IT建設的價值和必要性。

但是仍然要切記,SaaS不是決戰點,它只是支撐和輔助手段,交易規模才是決戰點。要控制數字化的投入,不能燒錢,數字化是細水長流的長周期。

第三個階段,數字化是產業互聯網平臺的終局,經過長期積累以后,數字化將成為產業互聯網平臺的護城河與競爭壁壘。

所以我們評價數字化的標準是“長期投入、量力而行、不求速勝求長勝”。有很多創業者不成熟,在這個方面投入太大,花的精力太多,但是其實錯過了很多發展的機會。甚至有很多創業公司,它的UE模型財務模型不健康,這個錢花得就有點不了了之。

根據我們自己的實操經驗和投資經驗,企業并不需要花很多錢證明自己的數字化能力。

我們在2002年、2003年就運作SAP、ERP系統,那個時候這些系統對中國的團隊是陌生的。我們有一個非常深的認知:99%的時間研究需求,1%的時間去開發系統。研究內部需求和外部需求的時候花錢很少。讓一堆工程師來實現功能、滿足需求的時候就貴了。

但是如果做產業互聯網,平臺往往都是垂直性的,國聯、匯通達這樣的企業在IT投入上是可以花小錢辦大事的,因為他們對行業的認知和積累是十幾年、幾十年的維度來認知的。

06
產業互聯網
具有明確投資價值的
6個商業模型

第一期盛景圓石共創匯,主要分享了盛景關于b2f的相關投資研究成果與實操經驗。我們會在未來的活動中,對6個具有投資價值的典型產業互聯網模式進行討論。在第一期結尾,我也簡單介紹一下這6個模式。

我把它初步梳理成了6個典型的模式。每一種模式背后的關鍵指標、業務邏輯、戰略,甚至它的團隊建設都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還是有必要來進行結構化的分析和探討。

1、以A股上市公司國聯股份為代表的工業品電商,叫b2f反向采購,它是由產業互聯網平臺匯聚小b的訂單再面向上游廠家采購,這種模式比較適合工業品領域。

2、以匯通達為代表的消費品c2b2f模型,是一種通過賦能和連接線下小b(小商戶)最終觸達到c(消費者)的商業邏輯。

3、以廣聯達為代表的、面向中大型企業的SaaS模式。面向小微企業提供SaaS,我們認為在中國的機構,是相對比較艱難和痛苦的。我們投資的社寶科技,也是在人力資源這個賽道的一家Saa公司。我們認為在SaaS這個領域里面對中大型企業還是有相當大的長期發展機會的。

4、“物聯網+SaaS”模式,尤其在產業互聯網領域,未來可能會在各個細分賽道都有優秀的公司跑出來。我們剛剛和創新工場共同投資的暖流科技,就是在供熱這個領域的節能公司,他們為冬奧會提供了相應服務。未來在各個垂直的細分市場,物聯網+SaaS公司都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5、以貝殼為代表的協作共享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應用在對人相對依存度比較高的專業服務領域。未來可能在很多領域(比如房地產經紀、保險經紀、獵頭經紀等)都有機會。

6、類似日本“7-11”強賦能的連鎖加盟方式。它作為賦能型的零摩擦產業共同體模式,強調對小b的賦能,實現利潤共享。前面說到,日本“7-11”的人均效益是120萬,超過了阿里巴巴。線下公司跟互聯網公司比,在所有的指標里面,最困難的指標就是人均凈利潤,或叫“人效”。而7-11這種很傳統的線下公司,能取得這么高的“人效”,就是因為它是一種強賦能的產業共同體的模式。

最后,我們對產業互聯網有充分的信心,除了已投的企業服務以外,盛景還是特別想在產業互聯網這個賽道里,投到更多優秀項目,投到下一個“國聯”。

我們希望通過“研究驅動”看懂更多創業公司,然后能夠幫到更多的創業公司。

今天來參加圓石沙龍的各位伙伴,如果你在產業互聯網上有項目,請跟我們的投資團隊聯系。投到更多優秀的企業,這是我今天深度分享行業認知的重要原因。

掃二維碼用手機看

推薦新聞

關于我們   |   全球科創路演中心   |   新經濟賦能   |   投資孵化   |   新聞   |   聯系我們   |   盛景嘉成   |   加入我們

聯系我們

 

郵編:100084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海淀大街3號鼎好大廈A座2層201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關注我們

Copyright ? 2021    盛景網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45523號-1   京公安備案11010802020878   網站建設:中企動力  北京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首jn,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国产精品麻豆va在线播放